体积密度2.72
吸水率0.41
压缩强度140
弯曲强度8.5
放射性合格
对于这一问题,压倒性的认识是:花岗岩由地壳中各种不同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固而形成。这一观点揉合了早期关于花岗岩起源的两种不同认识:即岩浆论(认为花岗岩来自岩浆的结晶)和变成论(认为花岗岩是富硅铝的沉积岩在干或含水条件下经花岗岩化作用改造而成)。提出花岗岩是地壳岩石经超变质(深熔作用)的结果,这对研究地壳的起源和化学分异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与特定时期内地壳的热状态和原岩的成分有关,包括可以产生多少花岗岩浆、花岗岩形成时的温度和水的数量和来源、构造背景和板块作用过程等等。

此外,邦森(Bunsen,1861)也讨论过花岗岩的地质学问题,特别是讨论了花岗岩的成因问题。当时,已知在熔融状态下石英的结晶温度高于正长石,而且比云母的结晶温度高更多。“反火戍论者”不承认花岗岩是由岩浆形成的,并坚认如果花岗岩确实是由岩浆形成的话,那么在花岗岩当中这些矿物的结晶顺序应该是石英一正长石一云母。众所周知,实际结晶顺序正恰恰相反。因此花岗岩不可能是火成的。邦森认为,一个旷物熔点与在另一情况下旷物从其溶液中结晶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在进一步讨论中,他对一些化学组分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工作。

20世纪40年代(Gilluly,1948)以H.H.Read为代表的“变成论”者和以N.L.Bowen为代表的“岩浆论’’者之间的争论,随着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花岗岩的岩浆起源而结束。然而,组成花岗岩体的岩浆来自何方?用Bowen的话表示:Whence the granites?(花岗岩从何而来?)

凯尔霍提出了他的“变成作用”(transmutations)学说来代替上述观念。这一论点的看法是:早期岩体为一个缓慢而稳定的过程改造成为花岗岩和正长岩。凯尔霍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造花岗岩作用”(granitification)。他并声称找到过一个由沉积岩转变为花岗岩的实例;对于这一变化他既没重视与深部现象的联系也没考虑所涉及的温度升高。
http://www.zfjzc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