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密度2.72
吸水率0.41
压缩强度140
弯曲强度8.5
放射性合格
芝麻灰花岗岩侧石,是道路工程修建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路沿石品种之一,一般采用机切面加工和火烧面加工这两种类型较为多见,花岗岩侧石常会跟花岗岩平石搭配铺装使用.
芝麻灰自然面,下面是芝麻灰花岗岩材质的自然面马蹄石,一般用于公园,园林,景区的步道石铺装处.
芝麻灰蘑菇石也是芝麻灰自然面的一种加工方式,一般用于建筑大楼外墙面,当做外墙砖干挂使用,一般安装在距离地面2-3米高的部分当做墙裙使用.
芝麻灰花岗岩的岩体属于石英闪长岩,呈NE-SW向展布,出露于街头镇村与村一带,矿脉长约5公里,宽越2.5公里,矿体出露面积约在12平方公里左右,侵入于中生界白垩纪下统(K1c2)中,属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的花岗岩体。矿体部分,在靠山凹或者植被较多的地方,有一定的覆盖,总的来说剥离率尚好,矿体的整体性好,块度大,适合露天开采。

然而,凯基鲁尔夫(Kjerulf,1855,1879)则主张奥斯陆的花岗岩是火戍的。他承认凯尔霍所提出的空间问题,但他认为灼热的侵入体吞噬了先前沉积岩。因而在火成岩岩石学中引入了“同化作用”的概念。过几十年后,密歇尔—列维(Michel-Levv,1894)——可能尚不知凯墓鲁尔夫的著述——在法国阐述花岗岩的成因时引用了交代作用和同化作用的概念。十九世纪末,花岗岩是由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形成的概念在法国颇为盛行。像挪威的凯基鲁尔夫那些在法国和英国受过教育的人则偏重于“岩浆火成”(magmatic—igneous)说的观点。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地质学家们就在哪些花岗岩是岩浆形成的,哪些是变质形成的或交代形成的这个问题上进行着激烈地争论。这一争端早在水戍论时代就已开始,直至十九世纪中叶,还纠缠于花岗岩是由水溶液中沉积形成的观念上。尽管自赫顿(Hutton)起,就已经认识到变质作用过程(莱伊尔提出的术语),虽然对其性质还不够十分了解。甚至在使用显微镜以前,关于花岗岩是变质形成的问题就已经写了很多。赫顿本人则极力地提倡岩浆成因的观点。据赫顿意见,花岗岩不整合侵入层状岩石的特点、粗粒结晶组构和斜交岩层的花岗岩脉,都被认为是花岗岩由“地下熔浆(subterranean lava)”结晶形成的证据,地下熔浆后来称之为“岩浆”。

关于“岩浆”习性方面,如果不假定有水的存在,那么就会有许多情况不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早巳受到重视。在花岗岩的情况里尤为重要,因此这里有必要事先叙述一下十多年前复兴起来的一个问题。斯帕兰茨尼(Spllanzani,1794)可能是先认识到水必须在熔融态岩石中出现的成因意义。其后,施科劳普(Scorp,1825)曾探讨过水在熔岩当中的赋存意义,而舍雷尔(Scheerer,1862)则更明确地把水的存在跟花岗岩岩浆联系在一起了。
http://www.zfjzcl.com